当然,对不少人来说,仁义就是一种道德概念、一套理论学说,甚至就是一个可供研究和学习的思想对象,但这恰恰是一种有待超越的现成化、对象化的理解,而不是我们此处要强调的在儒学传统的本初意义上的理解。
他们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儒家的名教出于道家的自然——所谓名教出于自然,而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主张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所以从一方面讲,魏晋时代的佛学也可说是玄学。
关注与考察《庄子》在玄佛合流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了解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及发生机制。尽管来自月氏的名僧支娄迦谶也翻译了不少大乘般若学经典,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风尚,这些经典并未受到太多关注。据《高僧传》僧肇传,其少年时即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般若学的重心,已从早先佛教与中土思想的简单概念比附,发展到对本体论思想的深入探讨。在这一时期,作为外来思想的佛学在与魏晋玄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在中国立稳了脚跟,以致一度出现玄佛合流的局面,为其后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
汤用彤说:玄学的产生与佛学无关,因为照以上所说,玄学是从中华固有学术自然的演进,从过去思想中随时演出‘新义,渐成系统,玄学与印度佛教在理论上没有必然的关系,易言之,佛教非玄学生长之正因。僧肇后来总其为三家,作心无、即色、本无三义。可是,芝诺的观点则与此相反。
(67)在《孟子》中,梁惠王自称好货、好色,孟子要他与庶民共之,肯定人的欲望有其合理性。(40)作为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留也说,统治一切的自然法要求帝王要热爱人类(41)。)Do not inflict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outrages at which you are indignant when you suffer them yourselves at the hands of others.Do not practise in action what you denounce in speech.(当他人所做之事惹你生气时,你要避免再做同样的事情。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柢,扬弃德国唯心论和英美经验论两大价值观念体系,重建现代理性,儒家的仁学思想无疑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中国,荀子讲隆礼重法,礼以别异的精神融入法律。斯多葛派也一样,爱比克泰德讲要守护内心的善念,去除对真正自我的遮蔽。
顾炎武解释得好:‘我四十不动心者,不动其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不为之心。(61) 第二,与儒家仁学相比,斯多葛派仁学更关注自然法与成文法之间的紧张关系。①[意]利玛窦:《致阿桂委瓦神父(1593年12月10日)》,《利玛窦书信集》(上),《利玛窦全集》第3册,刘俊馀、王玉川译,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则他们的反思也还停留在学理的浅表层次。
西塞罗更把公道规定为仁的第一要义,没有公道就没有仁慈。由自己的有义在,不由自己的有命在,归于义、命而已。仁慈,意味着自己手握帝国权力而不叫它显露锋芒。(四)儒家和斯多葛派论仁都非常重视家庭美德 《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震惊于德国人对于纳粹暴行所表现出的惊人麻木,提出了为什么德国大学一百多年的康德黑格尔哲学教育培养出了拥护纳粹的德国人的尖锐问题。(79)他告诫那些出自对人们的爱和同情的好意而对他们行善的人,不要忘记你置身于理性的纪律之下,你只有服从纪律的义务和本分,你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他似乎不知道,是与不是的事实真理常常就是向人们昭示应该与不应该的价值真理。这个最好的人理应具有大公无私的美德,他会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强加给他的人民任何他自己不遵守的法律,而是把他自己的生活置于他的同胞公民面前,作为他们的法律(39)。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传统,似乎应该更多地从那些不为道学先生们所喜欢的人们中去寻找,从儒家的边缘人物之中去寻找,从对我们民族有着最深厚感情的人民大众中去寻找。(77)(78)(79)(8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9、80、88页。(84)二战爆发前的英国政客对纳粹采取绥靖政策,莫非也是认为恶不是纳粹自身的性质?德国唯心论诚然要对纳粹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负责,英国经验论难道就没有任何责任吗? (五)儒家仁学在理性的成熟发展上比德国唯心论和英国经验论伦理学高明 在现代通观全体的哲学眼光看来,理性乃是人类生活与实践的终极合理性依据,所以它理应涵摄人的知意情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三个方面,而不应把理性仅仅理解为认知意义上的知性或道德践履意义上的纯粹实践理性,更不应把理性和情感绝对地对立起来。盖乌斯·卡里古拉,这个罗马史上的暴君,就是以不动心自居的。做父亲的人也会为此而高兴,而快乐,因为有许多的东西,那孝行不仅要回报它们,而且要胜过它们。(12)(22)(25)(26)(27)(31)(33)(34)(35)(53)(57)(63)(64)[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弈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3、115、115—116、114、143、183、116、183、180、175—176、184—185、98—99、95页。
……蜜蜂是十分容易被激怒的东西,……他们要把他们的毒刺留在他们攻击的伤口处。从仁的理念出发,他主张和而不同(完美的一致与和谐出自不同音的恰当混合(32)),努力超越一切党派纷争去实践仁这一普遍性的道德理念,并且最终为实践这一理念而献身。
批评以侮辱的方式去施舍,也与《礼记·檀弓下》所云嗟来之食之义暗合。马克斯·韦伯说,古希腊罗马(特别是斯多葛的)自然法理论的前提,恰恰就是哲学假设同尘世的紧张关系,这种学说显然不可能产生于儒教(62)。
⑨如马尔库斯·奥勒留说:人也先天就是为仁爱行为而创造的⑩,仁爱既来自自然法,同时,当你观照内心的时候,又会发现善的源泉是在内心(11)。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句话就蕴含了人在不同道德价值面前可以自由选择的意思。
又如克里斯蒂安·托马修斯和黑格尔,认为西塞罗的《政治义务论》比孔子的书内容更好更丰富。西塞罗《国家篇》(De republica)提出了依据品德来治理国家的主张,他说:有什么能够比依据品德来治理国家更为高贵的呢?……在一个由其最优者统治的国家中,其公民一定会享有最大幸福。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拉法格将伊索克拉底的以上论述概括为不要把你不希望忍受的事加给别人……要拿你所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在众多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所建构的体系中,也确实是矛盾重重:如芝诺,他虽然排斥激情,但还是给合乎理性的情感(如和善、虔诚、敬畏、两情相悦等)保留了一席之地。
除非等到你反省自己内心,感到自己心中对那种行为发生一种谴责的情绪,你永远也不能发现恶。西塞罗主张通过友爱来在人间广泛传布这样一种仁爱的观念:他爱自己一点儿也不胜过他爱他人。
关键词:儒家/斯多葛学派/仁学/德国唯心论/英国经验论 在多元的西方哲学传统中,有一个流派与儒家最为相似,这就是在长达800年的希腊化—罗马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斯多葛学派。但这好人不是自封的,他必须有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致力于维护社会公正的切实行动,并以此来赢得人民的善意、信任和敬佩。
有人认为,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相比微不足道,而塞涅卡则认为,伤害一个同胞也是犯罪——因为他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芝诺提出的不动心(αδιατρεψια)理论,乃是基于他对人的各种激情的分析,认为怜悯与其他各种激情一样都会使人痛苦,所以他说:智慧的人是不动心的,因为他们不会陷入这些情绪之中。
然而,以我们中国人的朴学眼光——这种体现着现代学术规范之要求的眼光——来看,以往西方学者对儒家与斯多葛学派的比较,则多为泛泛而论,无论在史料之翔实还是学理之严谨方面,似乎都有可议之处。(七)儒家和斯多葛派都认为是否仁慈是衡量政体合法性的根本标准 孟子有暴君非君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不能说儒家完全没有公正、公平的观念,他们也同情民众的疾苦,也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不满,但却似乎并没有把公正、公平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来论说,在实践方面也比斯多葛派逊色。(77)因此,就必须把幸福原则的全部规定根据从至上的道德原理中分离出来,绝不作为条件被归并给道德原理,因为这会取消一切道德价值(78)。
我们可以从《实践理性批判》中举出很多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相似之处——从灿烂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到对于幸福和同情心的拒斥。他毒杀了兄弟,流放了姐妹,杀害了罗马的大法官,他每隔9天就要签署一批将要被处死的人的名单,叫做清帐。
二、儒家和斯多葛学派共有的仁政观念 斯多葛派的仁政观念经历了从罗马共和时代到帝制时代的变迁。马克斯·韦伯对中国文化虽有偏见,但说儒家在神圣的传统允许的范围内明确地不按照‘一视同仁的形式规则判案(65),却合乎历史实际。
但礼又不仅是家族社会的习俗,而且体现在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其内容未必都是合乎理性的。而帝制时代的帝王师塞涅卡则认同了奥古斯都把国家变成他的res privata(个人财产,个人事务),把主要希望寄托于皇帝的道德修养和法外开恩。